【访问网址】https://species.sciencereading.cn/ 【访问方式】在学校IP范围内可访问,无需账号密码登录 【试用时间】3月1日—8月31日 【资源简介】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类自然界植物、动物和菌物物种资源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科学出版社作为我国最权威的学术发布平台,见证并参与了各个时期,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大型志书、物种名录的编研和出版为代表,《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和英文修订版)《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等众多学术精品的成功出版,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中国的科学实力,中国已经走在了国际前沿。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科学出版社面向国家重大科研需求,在融合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下,将最全面、最系统和最权威的精品学术资源数字化,构建了中国首个权威发布且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中国生物物种全信息数据库——中国生物志库。 该数据库收录了中国近10万种现生生物物种,包括所有的植物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动物类群(昆虫、鸟、鱼、两爬动物、哺乳动物、海洋动物等)以及菌物(真菌、黏菌、卵菌)。数据库提供了生物物种的权威名称、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功用、理论知识等生物学信息。大部分物种均配有彩色照片或者黑白线描图。库中每一条物种信息、每一张图片、每一个理论知识均经过学术专家的科研论证与权威鉴定,并已经在正式出版物中发布。 中国生物志库将内容知识碎片化、结构化、标准化处理,按多分类体系兼容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归类、建立索引;对出版物中的文本和数据进行大规模挖掘和清洗,按照专业分类规则匹配到所在物种的各级属性,是全球生物物种研究平台中标引最为深入、全面的数据库,是中国生物学代表性成果和高水平的体现。 中国生物志库不仅服务于相关专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生物学、农学、林学、中医药、生态学、地学、环境、食品、海洋水产等专业的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提供权威、前沿的知识服务,还为我国环保、海关、检验检疫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单位提供科学可靠的物种信息依据。中国生物志库是我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参考数据库。 【产品内容特色】 中国生物志库以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精品图书内容为基础资源,并陆续将新出版的志书、图谱、专著数字化,形成更新资源。着力打造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生物学权威领先的知识服务平台。目前中国生物志库包含植物、动物、藻类、菌物、海洋生物5个子库。 中国生物志库·植物flora.sciencereading.cn 内容资源海量:物种条目14万条,彩色图片 3.4万余幅,线描图3万余幅,检索表6万条,PDF资源4.8万个。 覆盖类群全面:海藻、淡水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热点专题聚焦:药用植物、栽培植物、濒危植物、入侵植物、“一带一路”沿线植物和泛喜马拉雅植物 物种描述详细:记录物种学名、异名、俗名、引证,在各分类体系(恩格勒、APG等)中的位置,形态描述,分布产地,生境,功用以及下级分类等信息。 中国生物志库·动物fauna.sciencereading.cn 内容资源海量:物种条目4万余条,彩色图片1.6万余幅,物种线描图2.2万余幅,PDF资源约3500个。 覆盖类群全面:昆虫、鸟类、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海洋动物。 物种描述详细:记录物种学名、异名、俗名、引证,在各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形态描述,分布产地,生境,标本以及下级分类等信息。 中国生物志库·藻类 藻类子库收录我国大部分的淡水藻和海藻物种信息,数据来源于目前还在出版的中国淡水藻志、中国海藻志以及地方性藻类研究著作。 中国生物志库·菌物 菌物子库目前收录大型真菌、黏菌等菌物门类,数据来源于目前还在出版更新的中国真菌志,还特别收录可食用、有毒真菌、珍稀濒危真菌等特色物种条目。 中国生物志库·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是比陆地生物更加庞大复杂的群体,包含高等生物的同时,还有更多低等的原始生物。海洋生物子库将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单独成库,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海洋生物名录,随着海洋生物研究的深入,会持续新增物种信息。 【产品功能特色】 中国生物志库利用智能语义,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对经典内容进行数字再现,实现知识间的关联互动,于多终端呈现。 (1)智能检索创新体验 a)检索词智能联想提示:全文检索模式下,支持中英文检索词的智能联想提示,提升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 b)基于数据挖掘的物种特征检索:在数据结构化和文本挖掘的基础上,本数据库实现了针对物种特征的检索功能。用户可选择多种特征作为限定条件,搜索符合该特征的物种,打破常规物种名称检索模式,实现反向搜索,为专业分类研究者提供物种鉴定的另一种解决方案。 c)业内首创批量检索:为方便用户批量比对物种中文名和拉丁名的正误,中国生物志库首创批量检索功能。此模式下,用户可上传规定格式的Excel表格,实现批量比对,极大地提高了大量数据的处理效率,获得业内专家好评。 d)基于语义的物种名关联、聚合及筛选:语义技术的应用,使得检索范围扩展至不同系列志书的全文内容,检索结果更加充分。丰富的筛选条件,可方便用户筛选不同来源、分类层级、分布地、海拔等条件的结果,以检索命中数量排序。不同筛选条件可按合理的复选模式组合勾选,逐步缩小结果范围,满足精准查询的需求。 (2)经典内容数字再现:应用先进智能的互联网技术,将生命科学领域权威的经典学术成果转化呈现。物种详情页专业全面,不仅展示了物种丰富的文字、图像,还同时显示并可定位该物种的分类位置、上下层关系以及同级相关类群的信息,促进一站式信息获取和研究应用。对于《中国植物志》中的物种,其界面均由结构化流式页面配以原版志书,形成对照性资料便于查证。 (3)物种信息可视互动:提供可视化、互动性的展示界面,用户可以对物种分布、分类树节点、检索结果等进行选择、点击等操作。 (4)生物物种高效鉴别:基于结构化的检索表,首创智能检索表服务。检索表是对物种特征鉴别最精华的呈现,中国生物志库首次将检索表特征聚合展示,一次性浏览物种的鉴别特征,提高鉴别效率。 (5)分类系统兼容可比:数据库兼容并包了不同的物种分类系统,如中国植物志库就包含了《中国植物志》的恩格勒系统和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的APG Ⅲ系统,将来还会继续收录最新的植物分类系统(APG Ⅳ),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分类信息获取和比较。 【优势与特点】 内容权威质量高:内容资源独一无二,且出自权威出版机构、权威学术专家知识科学、正确、有保障。 功能全面效率高:结合用户需求,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从物种检索、可视化呈现、专业鉴别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全面的功能体验。 数据更新有保障:科学出版社每年100余种相关新书出版,均将作为更新资源纳入中国生物志库。使其成为生物学领域唯一不断更新的资源库。 多终端适配性能好:具有优良的多终端适应性,便于各种环境下使用,如移动终端手机可以使用。 【用户对象】 用户类型:科研工作者、教师、学生、管理者、大众。 学科专业:生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药学、地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海洋水产、检验检疫等。 【应用价值】 找物种:多元的检索和筛选方式,可一次性完成多物种信息的批量查询与导出,提高物种查找的效率和准确度。 定学名:文本智能联想,快速纠正学名拼写错误;内容来自权威出版物,中文名和物种接收名均有据可考,值得信赖。 助教研:丰富的图片资源和科学权威的物种描述,可为教学研究提供可靠素材,是高水平论文、专著发表的权威参考文献。持续追踪科学前沿,助力“双一流”建设。 辨分类:收录权威生物分类体系,一站式辨别物种分类地位,并可针对不同分类体系进行可视化比较,查看物种分类地位的变化。 辅决策:收录濒危物种、外来入侵物种,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物种鉴定、监测预警和政策制定。 明生态:物种间的关联呈现,可实现对物种生态层面的观察,进而辨明物种间、物种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 促科普:收录物种知识深入浅出,物种图片准确,为大众提供系统、全面的生物物种科普知识,包括物种名称、形态鉴别、分布地域、功能效用、各类线描和彩色图像,实现普及生物学知识,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专家评价】 中国生物志库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在全文搜索的基础上还具有关联查询,平台还创新性地建立了按不同图书来源、按分类层级、按地区、按海拔等要素进行筛选的功能,首次以可视化方式显示物种信息,十分有利于科研人员进行查询、导出、归纳和学习,该库会持续为相关科研领域提供权威可靠的科学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宜瑜 中国生物志库内容权威性强、科学性高,对于高校生命科学、农林、生态、医药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研究人员,该库可作为全面、权威和详实的参考资料,以及发表研究论文的引用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辅文 无论是在生物多样性考察、物种权威信息获取等科研过程中,还是在论文发表、专著编写等成果总结中,中国生物志库都能发挥十分必要的资源保障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建章 【所获荣誉】 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 荣获中国出版协会、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出版融合创新奖” 【版权说明】 本数据库版权属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 【产品机构介绍】 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是直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集聚了一支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主体的作译者队伍,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被科学届誉为“科学家的出版社”“院士的摇篮”。 该数据库将持续更新、不断扩容,持续保障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促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物种领域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助于保持我国生物学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促进全民科学知识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